社会在飞速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教育自然也要迈开改革的步伐,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因此,“核心素养”一词渐渐成为了时下教育界所聚焦的话题,也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极大关注。
何为“核心素养”?查阅学习了众多相关资料,比较喜欢如下说法:“核心素养”应该解决这样的问题: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因此,我们研究核心素养便是研究各学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健能力。北师大生命科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他认为: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这样看来,我们的各门学科都要从共同的核心素养培养上做思考。但同时我认为,不同学科其所针对的多种核心素养中的侧重点却应有所不同。小学语文学科,作为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核心素养培养的侧重点又应在哪里呢?从前文所说“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思考,我认为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应是培养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语文知识、语文学习能力(听说读写思)、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人文素养(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它应该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这些核心素养呢?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可现在的孩子却越发不能静心阅读了。语文若能让学生爱上阅读,变“阅读”为“悦读”,在“悦读”中培养核心素养,岂不妙哉!故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便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悦读”学习活动开始!
我想以我校课程整合研究中围绕“向快乐出发”的办学理念开展的课程整合赛课活动说起。活动中,六年级组教师胡洁上了一节《绽放古诗魅力》的展示课。她于第一课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诗的悠久历史,并对古诗进行了不同分类的简要介绍,还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浩如烟海的古诗的极大兴趣。然后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把学生分成说古诗、演古诗、画古诗、唱古诗四个组,每组成员按照分工,兴致盎然地积极准备,历时两周多,孩子们虽忙、虽累,但他们乐此不疲,在忙碌中收获了众多与古诗相关的知识;更在老师指导下锻炼了利用现代化手段获取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与整理的学习能力;还在准备与展示过程中锻炼了胆量,体验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分享学习成果的喜悦……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把古诗的魅力绽放得淋漓尽致,更让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难道不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典范吗?
胡老师的这节课令我对如何利用“悦读”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了一点自己的思考与设想。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都能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将一个序列的知识集合在一起,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消化、吸收,再多形式地展示、汇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那么,学生们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最有效、最快乐的培养。比如学习鲁迅单元,若可以让学生多途径阅读学习鲁迅的一生(从童年、少年、青年一直到中老年时期),再以课本剧、歌舞等形式呈现,岂不比单单学习这单元四篇与鲁迅有关的文章来得更全面,更深入,也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悦读”的兴趣吗?无独有偶,突然想起曾在北京某小学学习时看到老师让学生们用一个月时间研究竹。于是,一个月后,学生们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竹文化令人震惊:有从古到今“竹”字的写法变化,有“竹”的各种诗歌文章,有“竹”的各种画法展示,有“竹”的摄影作品,有“竹”的不同种类特点与作用价值介绍……其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而我们的语文学习中有多少这样的资源啊!阅读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以领略三国人物风采;阅读老舍多部作品及相关故事和老舍的一生,以全面认识老舍;多途径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再来一场民俗文化交流会;利用各种方法认识火锅的前世今生,再亲身制作火锅后来一篇《话说家乡的火锅》……如果我们的语文教材这样安排,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这样改革,如果我们的“悦读”活动这样开展,学生们还会死读书吗?学生们还会不爱阅读吗?学生们还会对语文写作“望而生畏”吗?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怕难于培养吗?
清代袁牧说过: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故我们身为师者,便应致力于让学生摆脱“读书不知味”的困境,让学生能在“悦读”学习活动中不仅知读书之味,更要在各种交流、展示汇报中尽情地玩味儿阅读。真正让学生领略到罗伊·兰德所说“阅读是永恒的乐趣”的境界。努力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悦读”中慢慢积淀!